一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
初步核算,前三季度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.06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8%,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4.7个百分点,相对上半年回升0.5个百分点。与上半年GDP增速相比,在全区十四个地市中,仅有贵港、贺州增速略有上升,有十一个地市下滑,一个地市持平。
分产业看,**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9.68、230.15、191.23亿元,同比增长3.8%、5.7%、4.1%。拉动经济增长0.7、2.8、1.3个百分点,贡献率为13.9%、58.1%、28%;一、二、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0.7:43.3:36。从前三季度看,国民经济运行处于低位平稳运行,逐步回升,增速由一季度4.1%逐步上升到三季度4.8%。
(一)农业生产形势较好,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
前三季度,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4.62亿元,同比增长4%,比去年同期下滑0.6个百分点。其中:农业产值67.35亿元,同比增长5.4%;林业产值11.99亿元,同比增长6.4%;牧业产值65.12亿元,同比增长0.8%;渔业产值17.92亿元,同比增长7.3%;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.25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
从农产品方面看,肉类总产量27.16万吨,同比增长1.2%,其中猪肉产量21.08万吨,同比增长2.9%。生猪存栏315.12万头,同比增长4.59%;生猪出栏275.33万头,同比增长2.9%;家禽存栏2138.53万只,同比增长4.7%;家禽出栏3037.75万只,同比下降6.6%;水产品产量15.62万吨,同比增长7%。
(二)工业经济低位平稳运行,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
前三季度,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08.31亿元,同比增长5%,比去年同期下滑9.6个百分点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.2%,拉动经济增长2.2个百分点。截止9月末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家,比去年同期增加25家。前三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3.26亿元,同比增长7.7%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1%,较去年同期回落10.4个百分点,比1-8月回落0.1个百分点。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。前三季度,贵港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1.32万吨标准煤,同比增长0.8%,低于上半年增速6个百分点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.1%,低于上半年增速5.6个百分点。
今年以来,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平稳低位运行,除1-2月增速达到8.6%外,从3月份开始增速低位平稳运行,增速在4.5-5.2%之间波动。
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的特点主要是:
1、轻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重工业。前三季度,轻、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.4%、0.4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94.5%、5.5%,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8、0.3个百分点,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14个百分点。
2、非公有经济起主要拉动作用。前三季度,非公有经济同比增速5.8%,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.1个百分点。
3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较大。前三季度,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为9%,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.9个百分点,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2.2%,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.7个百分点。
4、纺织服装服饰业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三大行业,同比分别增长20.6%、8.5%、12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.8%、32.8%、16.4%,分别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
5、1.7、0.8个百分点。拉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行业主要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这两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1.4%和25.7%,分别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.3和1.8个百分点。
6、主要产品产量以增长为主。前三季度,生铁产量95.03万吨,同比增长58.2%;粗钢产量92.52万吨,同比增长51.6%;钢材产量107.29万吨,同比增长14.1%;机制纸和纸板产量18.35万吨,同比增长4.9%;发酵酒精产量20.6万立方米,同比增长8.5%;发电量50.12亿千瓦时,同比下降14.2%;饲料产量119.12万吨,同比增长4.2%;水泥熟料产量1545.04万吨,同比增长1.6%;水泥产量1426.21万吨,同比增长2.2%。
7、五大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。前三季度,全市五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6.5%,同比增长13.1%,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8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8个百分点,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。五大工业园区规上工业都实现增长。贵港生态工业园、台湾产业园、江南工业园、平南工业园和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.6%、12.6%、7.7%、5.2%和21.9%。
8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财务指标平稳增长。1-8月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13.32亿元,同比增长3.8%,其中,主营业务收入509.3亿元,增长3.2%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.75亿元,同比增长13.1%。
(三)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,资金来源情况良好
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2.59亿元,同比增长15.1%,高于1-8月份增速0.7个百分点。固定资产投资由5月开始平稳较快增长,增速位于14.4-15.4%之间。
1、分产业看,一、二产投资增速较高。一产完成投资15.11亿元,同比增长25%;二产完成投资223.27亿元,同比增长18.6%,其中,工业完成投资205.12亿元,同比增长9.5%;三产完成投资137.52亿元,同比增长3.9%。
2、分管理渠道看,基本建设、更新改造、房地产投资增速较高。前三季度,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.88亿元,同比增长22.1%;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3.44亿元,同比增长26.4%;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.7亿元,同比增长35.2%;其他投资完成14.02亿元,同比下降30.4%。
3、从资金来源情况看,资金情况较好。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资金来源526.81亿元,同比增长19.2%。其中,**预算资金20.4亿元,同比下降14%;国内贷款32.65亿元,同比下降6%;自筹资金407.9亿元,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为77.4%,同比增长29.7%;外资0.23亿元,同比下降39.5%;其他资金65.63亿元,同比下降4.6%。
4、从项目投资看,新开工项目个数有所增加,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小幅上升。前三季度,全市共有2421个项目,比去年同期增加372个,完成投资额375.89亿元,同比增速13%。其中,新开工项目1363个,占项目个数比重超过一半,达到56.3%,比去年同期增加221个,完成投资额252.67亿元,同比增长18.9%。分项目投资额大小看,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小幅上升。亿元项目69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个,完成投资额46.45亿元,占项目完成投资的比重为12.4%,同比增长4.6%;5000万元以上项目575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117个,完成投资额187.48亿元,同比增长10.8%;1000万元以上项目1740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333个,完成投资额345.08亿元,同比增长为13.7%。
(四)第三产业拉动作用减弱,消费市场稳定增长
前三季度,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1.23亿元,同比增长4.1%,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,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1.3个百分点,拉动力比去年同期下降1.1个百分点,拉动作用减弱。
分行业看,七大行业增加值仅金融业增速超过10%,其余除房地产下降外均小幅上升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9%,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、营利***业、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、非营利***业分别同比增长6.6%、5.2%、4.8%、1.9%、1.9%;房地产业同比下降1.6%。
1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小幅上涨。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5.57亿元,同比增长6.6%。前三季度,全市客货运周转量330.44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16.7%。其中,公路客货运周转量75.03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11.6%;水路客货运周转量255.41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18.3%。邮电业务总量20.72亿元,同比增长13.3%。其中:邮政业务总量1.71亿元,增长16.1%;电信业务总量19.01亿元,增长13.1%。港口货物吞吐量3899万吨,增长7.6%。集装箱吞吐量9.12万标准箱,增长10.5%。
2、市场消费平稳增长。截止9月末,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总数为109家。前三季度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.68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比上半年下滑0.4个百分点。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增长速度快于乡村消费。城镇、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96.77、66.91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12.7%、10.3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同比增长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08.84亿元,增长11.2%。其中批发业126.19亿元,增长6.2%;零售业282.64亿元,增长13.6%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4.42亿元,增长7.1%。其中住宿业2.6亿元,增长3.6%;餐饮业11.83亿元,增长7.8%。从销售分类情况看,主要销售产品保持增长。汽车类销售额5.75亿元,同比增长6.6%;粮油、食品、饮料、烟酒类销售额22.47亿元,同比增长12.8%;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销售额1.59亿元,同比增长15.6%;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28.15亿元,同比下降12.2%。
3、房地产销售下降较大但降幅缩小。前三季度,商品房销售面积为93.47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21.2%,降幅比1-8月份收窄9.9个百分点。商品房销售额40.4亿元,同比下降13%,降幅比1-8月份收窄6.7个百分点;4、非营利***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。前三季度,全市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.02亿元,同比下降12.1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.7个百分点,一般公共服务降幅收窄使得非营利***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,完成27.82亿元,同比增长1.9%。
(五)进出口高速增长,实际利用外资增速由负转正
前三季度,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3604万美元,同比增长53.9%,排全区第二位,高于去年同期71.1个百分点。其中:出口14324万美元,同比增长56.7%;进口9279万美元,同比增长49.7%。前三季度,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,由1-8月同比下降8.6%转为同比增长8.1%。
(六)财政收入稳步提升,金融运行态势良好
前三季度,我市实现财政收入47.5亿元,同比增长7.5%。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.74亿元,同比增长4.2%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9.05亿元,同比增长19.5%。9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07.44亿元,同比增长12.1%;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33.2亿元,同比增长13.3%。
(七)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,物价水平总体平稳
前三季度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4元,排全区第十位,同比增长9.8%,排全区第五位;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708元,由上半年排全区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,同比增长12.5%,排全区第七位。前三季度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.9%,涨幅低于去年同期0.4个百分点。八大类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“五升三降”的现象,增幅**为食品类,同比上涨4.5%;降幅**为烟酒类,同比下降1.7%;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、居住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分别同比上涨2.2%、1.7%、0.7%、0.3%。衣着、交通通信类分别同比下降0.9%、0.4%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.9%;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.7%。
(八)结构调整初显成效,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
1、工业结构不断改善。前三季度,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.5%,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2.2个百分点。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.4%,比上年同期提高5.1个百分点。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。前三季度,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.1%,比上半年降低5.6个百分点。
2、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前三季度,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1.8个百分点。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.7%,比上年同期提高3.5个百分点。
3、非税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减少。前三季度,全市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0.9%,分别低于去年同期和上月0.7、0.4个百分点,非税收入占比减少表明我市财政收入质量不断上升。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全区排12位,说明我市财政质量在全区14个地市中较好。
4、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,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位于全区前列。前三季度,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7个百分点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.84,比上年同期缩小0.05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位于全区第三位,比上半年上升四位。
5、信贷平稳增长。9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2.1%;贷款余额增长13.3%,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流动性。
6、外部需求增长较快,内需平稳。前三季度,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3604万美元,同比增长53.9%,增速在全区第二位,高于去年同期71.1个百分点。前三季度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.68亿元,同比增长12.1%。
二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
(一)工业增速低位运行。前三季度,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1%,比去年同期回落10.1个百分点;从3月份开始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于4.7-5.2%区间,工业增速低位平稳运行。主要原因是:
1、经济结构单一,以高耗能行业为主。前三季度,全市高耗能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.5%,仅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.3个百分点,经济结构单一,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大,全市工业产值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七家主营业务是属于高耗能行业,我市经济发展易受经济结构方式单一、节能减排、环评等影响,从而拉低全市工业增速。
2、新增企业少,规模小,拉动作用较弱。去年虽然入库52家企业,但缺乏大中型企业,规模较小,只能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.84个百分点。
3、停产企业增多。前三季度,我市停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家,比8月增加7家,其中港北区1家,港南区13家,覃塘区3家,平南县10家,桂平市25家,停产企业共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.94个百分点。
4、退库企业较多。今年4月,**统计局将我市经济普查中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达2000万元,又没有特殊情况的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强制退出一套表数据库,其中港北区3家,港南区4家,覃塘区2家,平南县2家,桂平市10家。
5、工业用电量增长乏力。据供电部门统计,前三季度我市工业用电(不含自发电)31.67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仅为0.5%,增幅比1-8月回落0.7个百分点,而去年同期为9.6%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用电量指标,工业用电量增长乏力也显示出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仍不景气,市场需求疲软走势延续。
(二)亿元项目拉动力偏弱,房地产销售减少待售增加。前三季度,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46.45亿元,占项目完成投资的比重为12.4%,同比增长4.6%,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.5个百分点,亿元以上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.6个百分点,拉动作用偏弱。前三季度,商品房销售面积93.47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21.2%,商品房待售面积45.45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8%。
(三)第三产业拉动力减弱。前三季度,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1%,拉动经济增长1.3个百分点,拉动力比去年同期减弱1.1个百分点。在第三产业中,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.2%;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12.1%;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同比下降12.3%。这些行业增速下降,导致第三产业增速放缓,拉动力低于去年同期1.1个百分点。
三、对策及建议
(一)合理利用“微**”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。当前,全市经济的下行压力不可忽视,潜在的风险主要是全市工业依赖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,缺乏新的大中型企业,投资重大项目较少,第三产业发展缓慢。需要通过“微**”,利用精准化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。同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,激发市场活力;在市场失灵的地方,政府要合理利用“看得见的手”,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。要让“稳增长”与“调结构”协调推进,着眼于通过释放市场活力,而不再是简单笼统的**经济规模扩张和速度的提升,在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。
(二)切实抓好“三农”工作,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。前三季度,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9.68亿元,占GDP的比重为20.7%。我市应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技术引进,科学**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、培育农业技术人才,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、产业化、科技化,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,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,积极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,充分利用我市地处浔郁平原的优势,大力发展农业。
(三)积极发展园区工业,加大力度培育规模以上企业。前三季度,园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133.2%,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8个百分点,作用发挥日益突出,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要做好服务工作,培育园区工业经济,也有利于更多的工业企业达到入库标准,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,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
(四)加大重点项目引进力度,做好项目服务工作。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我市项目个数全区*多、项目总投资额全区**,要围绕打造西***港口城市,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。做好项目服务工作,项目征地拆迁、审批、融资等问题要主动作为、敢于担当,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。
(五)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注重发展第三产业。我市地处西江黄金流域,交通运输业发展处于有利位置;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,**刚性需求;大力发展旅游业,推动青牛谷、桂平西山风景区、大藤峡、金田起义遗址旅游的发展。